张钹
中国科学院院士、计算机应用专家
张钹,男,1935年3月26日出生于福建福清,计算机应用专家,中国科学院院士,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,清华大学教授,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誉院长。
人物经历
1935年3月26日,张钹出生于福建福清。
1950年,毕业于福清融美中学。
1953年—1958年,就读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。
1958年起,历任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讲师、副教授、教授。
1960年2月,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1980年2月—1982年2月,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做访问学者。
1990年—1996年,任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。
1994年,当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。
1995年,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。
2018年,任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。
2024年6月19日,担任央视频《职场第一课》嘉宾。
主要成就
科研成就
张钹在人工智能理论上系统地提出了问题分层求解的商空间理论;解决了不同粒度空间描述、相互转换及复杂性分析等问题;提出了多层信息综合、不确定性处理、定性推理、规划与搜索等新的原理与模型,有效地降低了计算复杂性;在人工神经网络方面,系统得分析了典型神经网络模型,给出了该网络各项性能的定量结果;提出了一种自顶向下新的人工神经网络构造性学习方法,有效地提高了它的性能。
1984年,张钹领衔成立了中国首个智能机器人实验室。
1990年,张钹和同事联合成立了中国首个人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—“智能技术与系统”国家重点实验室。
截至2019年1月,张钹已发表论文200余篇,编著专著5部,其代表论著有《问题求解理论及应用》,合著论著《Research on Frontiers in Computing》等。
截至2019年1月,张钹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,国家科学进步三等奖,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、二等奖,电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,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,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暨科技进步奖(科技著作)一等奖,中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,中国计算机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奖项。
人才培养
1979年,在张钹的带领下,清华大学率先设立了“人工智能与智能控制”专业。
张钹每周都会给学生开小组讨论会,他认真对待并严格遵守开会时间,每次都会提前到会议室。对于迟到的同学,张钹从没有指责和训斥,甚至没有多说一句,而是用自己的行动树立了榜样。在开会讨论时,他也从不把手机放在桌面上,也没有因手机铃声响起而中断讨论,他的许多学生直到毕业都没有见过张钹的手机。
张钹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,讲授《飞行器自动控制系统》《人工智能》等课程。
张钹为中国培养、输送了一批批人工智能领域专才,截至2021年9月,他已培养博士研究生90余名,如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吴俊,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家吴宏鑫院士等都是他的学生。
荣誉表彰
社会任职
个人生活
张钹出生在福清县一个书香门第,他的祖父张纲为前清贡生,曾担任过福清县农会会长,并创办了小学。张钹的父亲张瑞樵也是投身教育事业的爱国人士。张钹在四兄弟中排行第二,大哥张铙曾任兰州铁路局高级工程师,弟弟张铃曾任安庆师范学院教授,张锻曾任上海电子真空研究所高级工程师。
张钹的妻子是房景蕤。
人物评价
“张钹是中国人工智能主要奠基者和发展推动者。”(《人民日报》评)
“他(张钹)健康乐观的人生观和严谨治学的研究态度受到广泛赞誉。他为计算机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、对学术锲而不舍的追求,严谨的治学,是所有学生学习的榜样。”(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评)
“张钹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。”(中国计算机学会评)
“张钹是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驱者之一、粒计算领域的开拓者之一。”(《中国科学报》评)
“张钹是粒计算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,对中国智能机器人高技术计划的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。”(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评)
“张钹是中国人工智能的奠基人之一,对中国人工智能科研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著贡献。”(中国经济新闻网评)
“他是中国人工智能主要奠基者,40岁后跨界走进这个“无人区”。他发表了中国第一篇人工智能领域论文,获得了中国这一领域的第一个国际重要奖项,也是首位人工智能领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。他教书六十余载,培养的近90名博士四代同堂。他熬过了人工智能的冬天,培养的“清华代表队”成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中坚。” (《中国新闻周刊》评)
参考资料
张钹.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.
张钹.中国科学院学部.
最新修订时间:2025-01-03 18:11
目录
概述
人物经历
参考资料